2015年2月17日星期二

説簡體

最近有內地教授提倡二度簡化漢字,再次掀起論潮。簡體字在香港素有“殘體字”的美譽,有關言論更令不少香港人咬牙切齒。

但其實我對簡體字並不反感。我只是反對放棄繁體,只學簡體。

反對只學簡體,不是因為中文字不能簡化-- 其實古人為了節省時間,也常簡化漢字。很多繁體字,本來也是簡化字,例如才(纔),吃(喫),台(臺)。

反對只學簡體,也不是因為什麼“親不見,愛無心”的理由,因為這些說法相對偏頗-- 有些簡體字其實也挺有意思。單論字形,国比國珍貴,众比眾傳神,云比雲更得意境。

反對只學簡體,是因為繁體作為象形字的後代,保留了先民的記憶。

家字有兩個部分,分別是宀和豕。宀是房屋,豕是豬。古人的習俗,正是樓上住人,樓下養豬。


醫字由三個字組成,分別是医、殳和酉。医是盛著弓箭的筐子,殳是器械,酉是藥酒,可見醫生的本業,是拿著藥酒去治療箭傷。醫有個異體字為毉,酉變了巫,暗示以前醫巫本是一家。


反對只學簡體,也因為繁體字本身就很有意趣。很多繁體字,本身就像一幅圖畫。這種意趣,只有象形字的後代才能擁有。

東字,是一個日頭掛在樹梢上。傳說古時候有十個太陽,他們都住在一棵扶桑樹上。扶桑樹頂有隻公雞,每天早晨把太陽叫醒,然後派其中一個巡視天空。這棵扶桑樹正正就在東方。


開字,是一對手在推開門扇;關字,是在門後插好門栓,再系上繩結防盜。簡體字开、关都沒有門,什麼畫面都不見了。



我不敢說只學簡體,中國人便會失去文化;但放棄繁體,中文字的意趣肯定大減。最近廣州地鐵開始以繁體字慶新春,希望這是另一股潮流的先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