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0日星期四

孔子世家

最近文憑試中文閲讀卷中出了《史記·孔子世家》。有老師批評《孔子世家》屬比較艱澀的孔子思想史,較少在課堂觸及,所以有學校貼中絕非巧合。其實熱愛中國歷史,以至中國文學者,對《孔子世家》一定不會陌生;老師受此文感動,欲與學生分享,也毫不出奇。

《孔子世家》理所當然的,記載孔子的一生。不過有意思的是,人物傳記一般會被列爲《列傳》,如《管晏列傳》、《老子韓非列傳》;《世家》一般是用來記載王國的歷史,例如《趙世家》、《齊世家》。孔子不是王,爲什麽他的傳記會被列為世家呢?相信各位看了下文,自會明白。

《孔子世家》中有一段記載,十分鼓舞人心,每次我讀到都會不自禁的打顫。話説孔子中年時帶著弟子周遊列國,有一次在陳國和蔡國中間被人圍困,絕水絕糧,弟子都病得站不起來。這是孔子一生中最困頓的一次,史稱“陳蔡之厄”。孔子知道弟子在埋怨自己,便召來他最親密的幾個弟子來探探口風。

孔子首先召來大弟子子路。
他問:“難道我的道理有什麽不對嗎?為什麽我們會淪落到這地步呢?”
子路是個武士,也是個粗曠率直的人。他聽到老師這麽問,便坦然答道:“可能是我們的程度還不夠吧,所以人家不信任我們。”
孔子聽到這個回答,眉頭一皺,說:“是這樣嗎?假使有程度的人便能得人信任,那古代的仁人伯夷、叔齊又怎會餓死在首陽山呢?”

看來孔子對這個答案不是很滿意,於是他便叫子路退下,再召來二弟子子貢,問他同樣的問題:“難道我的道理有什麽不對嗎?為什麽我們會淪落到這地步呢?”
子貢是個商人,爲人相對圓滑,便對老師說:“可能是老師的標準太高吧。我們何不遷就世人的程度,降低自己的標準呢?”
這想來是子貢的心底話。他伴隨老師東奔西走,看著老師一次又一次被人回絕,心中早已憤憤不平。

孔子聽到這個答案,只是微微一笑,說道:“好農夫不一定能得到好收成,好裁縫也不一定能夠滿足顧客所需。君子的要務,是努力做好自己,而非討好別人。子貢啊,現在你為求別人包容而不惜降低對自己的要求,志向不夠遠大呢!”

兩個最親愛的弟子都不能夠明白老師的想法,孔子不禁有點失望。於是他召來最親愛的弟子顏回,又問他相同的問題:“難道我的道理有什麽不對嗎?為什麽我們會淪落到這地步呢?”

原文中,顏回這樣回答:“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雖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後見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醜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國者之醜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後見君子!”

意譯成白話文,就是顏回答孔子道:“老師的道理,博大得天下間無人能夠接受。但這有什麽問題呢?正因爲他們不能接受,才顯得老師是君子!我們不做好自己,是自己的問題;但現在既然我們已經做好了而天下不能接受,那就是他們的問題。不被世人接受有什麽問題呢?正因爲他們不能接受,才能顯出君子本色!”

顏回不愧為孔子最親愛的弟子。孔子聽到他的回答後非常高興,說:“正是如此。顏回啊如果你有錢,我一定當你的管家。”孔子這是和弟子説笑,因爲顏回窮得一窮二白,哪裏來多餘的財產呢。

從這段對話中,我們不但可看到孔子師徒之間的交流風格,也可看到孔子堅定的信念。在周遊列國的旅程中,孔子不是未被人招攬過;但他一不願意討好別人,二不願意幹他不願意的事(例如領兵打仗),所以到最後屢屢被人拒絕,甚至被人圍困於絕地。(最後還是要靠口才了得的子貢,説服楚王出兵救援,才能脫離險境)但孔子一直對自己很有信心。他相信自己的學説已經成熟,將來一定被人顯揚。果然,孔子的學説最終成爲“國學”,代代相傳,至今不絕。

司馬遷在《孔子世家》的最後有一段總結,原文如下:“太史公曰: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讀孔氏書,想見其爲人。適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餘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於賢人衆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孔子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謂至聖矣!”

意譯上文,就是司馬遷感嘆,孔子就像高山一般令人景仰,雖然他不能達到這個境地,卻時時對它嚮往。司馬遷讀論語時,常想象孔子的爲人;當他到孔子的故鄉旅遊,看到孔子的故居舊物,往往徘徊不能去。自古以來有很多君王賢人,他們活著時都很榮耀,死後卻籍籍無名;孔子是個平民,他的學説卻能流傳千古,可謂至聖!所以他把孔子的傳記列爲《世家》,與眾帝王同列。

其實,孔子的成就,又怎能是一般帝王能夠比擬呢?

14/4/2014 補記:
原來DSE閲讀理解正正係出呢段,實在令人感動。
自古以來,失意者往往有兩個反應:
1. 係咪我做得唔夠好,所以人地唔中意?
2. 係咪衆人皆醉我獨醒?我好唔好屈就?
但係顏回既答案,突破左以上兩個反應(華生?):人地點睇唔重要,最重要做好自己!
***
通常失意既人,都會怨嘆命運弄人,時不我予;但係孔子好清楚gum將人生分開兩個區域:可以控制同唔可以控制--
可以控制既事,自然要努力去做(盡人事),而且相信自己一定做到(為仁由己)
而唔可以控制既事,既然無得控制,又何必苦惱?(聽天命)
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