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31日星期三

金庸離世

金庸先生離世,心裏泛起了淡淡哀愁。

為何哀愁?明明他的離去並不代表一個時代的終結-- 畢竟他早已不屬於這個時代。他的離去亦不代表作品的消亡-- 反而可能更被後人傳頌弘揚。我感到哀愁,也許是因為,這世界失去了一個溫煦的人。

認識金庸小說,始於小二。那時某親戚送了我一套《射雕英雄傳》,自此金庸小說成了我最佳讀物,甚至有一次小學校長問我在讀什麼書時,我答“金庸”,他卻誤以為我在讀“金融”,引起一陣議論。

小時候不懂事,讀書只求快,曾為了一個上午讀完一本金庸而沾沾自喜。待人大了,懂得咀嚼小說裡的人和事,才逐漸感受到當中情懷。金庸的情感十分豐富,單是男女之情已可分為多種,各有特色:楊過與小龍女的癡情,郭靖與黃蓉的鶼鰈之情,令狐沖與任盈盈的知己之情……除了男女之情,在金庸筆下,更盈溢著武當七俠的兄弟情、石清與石破天的父子情、郭靖的家國情、甚至胡斐對陌生人鍾阿四的仗義之情……就是這些情感,交織出瑰麗的金庸世界。曾經有人說,中國文化可以“情”一字概括。如果此說為真,無疑金庸小說將是中國文化的代表作。

讀金庸小說,除了人情,還可讀出人性。偉大的文學都有一個特點,就是能反映人性,故此能超越時代而歷久常新。金庸小說早於五十多年前寫成,但在現今社會,我們還是能見到老奸巨猾的岳不群、熱愛奉承的洪安通、忘恩負義的何太沖等種種人物。純真的周伯通或者比較少見,最常見的也許是韋小寶-- 一般人常羨慕韋小寶能憑著如簧之舌左右逢源,扶搖直上;但不要忘記,韋小寶最講義氣,為了不背叛兄弟,不惜放棄名位,(與七個老婆)流落荒島。在這個時代,隨波逐流易,堅持原則難。即使我們向韋小寶偷師,也不要畫虎不成反類犬,成了楊康、石中玉等口舌便給但人品低下之輩。

除了人物刻畫、劇情編排,令人難忘的,是金庸的文筆--
“這時只聽得殿中嗤嗤之聲大盛,方東白劍招凌厲狠辣,以極渾厚內力,使極鋒銳利劍,出極精妙招數,青光蕩漾,劍氣瀰漫,殿上眾人便覺有一個大雪團在身前轉動,發出蝕骨寒氣。” 
這一幕是張無忌用新學的太極劍大戰“八臂神劍”方東白;
“花開花落,花落花開。少年子弟江湖老,紅顏少女的鬢邊終於也見到了白髮。” 
短短兩句間,少年張君寶已成為一代宗師張三丰。
“這三年來到處尋尋覓覓,始終落得個冷冷清清,終南山古墓長閉,萬花坳花落無聲,絕情谷空山寂寂,風陵渡凝月冥冥。”  
這是郭襄在尋找楊過。
“紅顏彈指老,剎那芳華。” 
《天龍八部》的回目由五首詞組成,句句描寫著不同角色。這句的主角是天山童姥。
一時間只想到這些。但讀金庸小說,處處都有驚喜。至於中文功力是否有所提升,卻是後話了。

最近一次與金庸作品結緣,倒與小說無關。話說早前有一陣子潛心研究投資,這回真的在讀“金融”了,腦裏滿是冷冰冰的比率與數字,心裡也變得枯燥冷酷,只懂計算得失。終於有一天,偶然在圖書館中的投資書區中看到一本《金庸散文》。這是金庸唯一一本散文集,集結了他對歷史和戲劇的評論,遊記,和對往事的回憶。我隨手拿起,走到窗旁閱讀。讀著讀著,金庸先生對家人,對朋友,對家國的情懷,再一次洗滌了我的心。我離開圖書館的時候,只覺得少了一點冷酷,多了一點溫暖。

當然,金庸並不是一個單純的“好人”。長大後,也發現了他的其他面目:錙銖必較的老闆,尖刻的評論家,提出“雙查方案”的政治人物。但在這些身份的背後,他仍是一個傳統的中國人,一個重情溫煦的人。他在2000年寫的“微自傳”《月雲》,最後一段可謂他壓卷自述:

“金庸的小說寫得並不好。不過他總是覺得,不應當欺壓弱小,使得人家沒有反抗能力而忍受極大的痛苦,所以他寫武俠小說。他正在寫的時候,以後重讀自己作品的時候,常常為書中人物的不幸而流淚。他寫楊過等不到小龍女而太陽下山時,哭出聲來;他寫張無忌與小昭被迫分手時哭了;寫蕭峰因誤會而打死心愛的阿朱時哭得更加傷心;他寫佛山鎮上窮人鍾阿四全家給惡霸鳳天南殺死時熱血沸騰,大怒拍桌,把手掌也拍痛了。他知道這些都是假的,但世上有不少更加令人悲傷的真事,旁人有很多,自己也有不少。”

現在斯人騎鯨,中華大地又少了一個溫煦的人,只餘下魑魅魍魎,到處遊行。這次第,怎令我不泛起淡淡哀愁?


金庸的圖片搜尋結果














2018年8月19日星期日

歐陸行 序


2016年春天,我到歐洲走了一回。

這是我首次獨自一人出遠門。回想起來,途中不乏驚險-- 試過在一片漆黑中誤闖叢林,亦試過被人騙去金錢而差點身無分文。

這是一次震撼人心的旅程。我曾在大衛像前熱淚盈眶,也試過因為看到金黃日落下的佛羅倫斯而高興莫名。欣羨已久的西方文明,在我眼前緩緩展開他的堂皇面目。

旅遊當時,曾經雄心壯志,拍照錄音,打算回港後將自己的感動寫出。但是過去兩年,卻因為種種原因抽不了身,寫遊記幾乎變成如“夢想”般的存在。終於在數個月前,我下定決心,將這“夢想”化為現實,於是便有了眼前的《歐陸行》。

整個遊記,我預計將會每晚七點更新,維持半年。內容有時是關於某處景點/文化的重點描述,有時也可能只是寥寥數語,或只有照片一張。希望能拋磚引玉,讓各位通過此平台分享所見所聞。

是為序。


Image may contain: sky, cloud, twilight and outdoor
圖:夕陽下的大衛像,攝於佛羅倫斯

2018年3月12日星期一

當習近平無限連任

最近習近平取消國家主席兩屆任期限制,好像有些令人意外,但又不全然。




不意外的是,寡頭統治(即集體領導制)的權力結構並不穩固,權力遲早陷入一人手中。出乎意料的是,習近平打擊潛在對手的過程竟看來如此順利(1)-- 周永康、薄熙來、孫政才相繼倒台。習近平才上任五年,已有足夠權力和膽氣宣佈這個決定。

現在,習近平收攏了權力,打算多幹幾屆,甚至無限連任。那麼,下一步他會做什麼?中國的未來會怎樣演變?

未來當然很難說,但根據歷史和人性,我們至少可以作幾個預測:

1. 中國短期內會相對穩定
歷史經驗證明,將權力集中一人,是短期內最有效率和維持穩定的方法。故此中國在未來十至二十年,會保持相對穩定,經濟繼續發展,國際上繼續擴大影響力。這也是習近平說服自己和人民的方法,因他要繼續維繫中國的和諧穩定,繼續反貪腐的工作,繼續大國崛起的過程。

2. 危機來自習近平傳位之時
可是,獨裁政體脆弱之處,不在於開創者,卻在於繼承人繼位之時。開創者大多有其獨特魅力,能維持局面,人民也信服(或習慣)他的統治;但由於開創者也是依賴打破已有機制取得權力(如習近平打破隔代傳位的制度),他的潛在繼位者也不會尊重他所建立的制度。如果該機制被僥倖保留,以某種特定形式選擇接班人(如指定,甚至血緣),該制度將僵化,最終產生無力維持局面的庸才;如果機制被破壞,競爭者們將採用最直接的方法,即暴力來競爭。屆時輕則暗殺連連,腥風血雨;重則掀起內戰,生靈塗炭。而中國越大,人越多,不穩定因素也越多,趨向後者的機會便越大。

3. 習近平將繼續集權
為了減少不確定因素,習近平最少會做兩件事。一,廣植勢力,令他的影響力能深深扎根;二,加強資訊控制。我們可以預期,共產黨將繼續運用資訊的優勢,不但被動減少異議者的言論,更會主動監察人民的一言一行,以達到限制思想的可能。就像小說《1984》所描繪的,人民不懂說不,便不會懂得背叛為何物。

可是,要廣植勢力,唯一的方法,就是讓他們分享利益。屆時,我們將看到習近平反腐的真正用意-- 如果他有心反腐,他會不惜清除自己的勢力;如果反腐只是手段,那麼習近平在透過反腐推翻原有勢力後,他將不會有進一步動作,甚至主動維持貪腐局面。

4. 習近平不會主動改革政治
有人說,難道我們不應寄望習近平會像蔣經國一樣,利用權力集中的優勢,主動開放權力,達到政治改革嗎?我認為不太可能。

第一,權力令人腐化,絕對的權力令人絕對腐化。當你擁有權力久了,單是想想大權旁落的可能性也會令你恐懼莫名。而且在激烈的鬥爭中,失去權力甚至代表失去性命。故此,習近平掌權久了,大概只會像歷代的獨裁者,如毛澤東、穆加貝一樣,專心致志保護自己的權力。

第二,不像蔣經國,習近平的權位是透過無數鬥爭主動爭取回來的,他不會輕易放手。蔣經國作為第二代領導人,治國對他來說有點像繼承父志,是一種責任。所以他會容許政治開放(而且也只是他死前數年),而且台灣相對較小,問題也相對簡單。但習近平的權力既是透過一場又一場的明爭暗鬥奪取的,他便不會輕易下放,即使能贏得死後聲名也不行。(2)

蔣經國的圖片搜尋結果
年輕蔣經國

第三,政治開放是一整代的過程。中國如此多不穩定因素,不是說開放便能開放。這需要一整代人的思想熏陶,讓人民明白,權力需要制衡,民主需要法治維持。所以如果我們要看習近平改革政治的決心,便要看他有沒有推行公民教育的嘗試。可惜暫時我們還看不見什麼苗頭。

故此,當習近平宣佈他有可能無限連任,我只是變得更加悲觀。但願我預測錯誤,但歷史的教訓證明,無論人的文明如何演進,人性千古不變。人性本來就是貪婪自私,而且感情會輕易戰勝理智。故此權力的平衡,不是來自當權者的自行制約,而是來自一個健全制度。想到這點,我們會更敬佩那些曾經得到權力,卻願意主動放下以建立制度的人,例如梭倫,例如華盛頓。(3)


(1)習近平集權的過程當然不如我們看見般那麼順利,他在2013年頭也失蹤過,傳聞是逃避周永康的暗殺。不過他的對手如此不堪一擊,也表明中共內部的集權機制已經相當成熟,令對手無力挑戰。

(2)成熟的政治家有一個習慣,就是看輕死後聲名,重視手頭權力。正如曹操所說,勿慕虛名而處實禍。

(3)華盛頓是美國史上唯一一個受到全部選舉人投票支持的總統。當時美國方興未艾,人心惶惶,甚至有人提出讓華盛頓登上帝位,透過君主立憲制穩定局勢。可是華盛頓在當過兩任後堅持退位,回他的農莊釀酒。如此胸襟,古今少見。







2018年2月3日星期六

《地海傳説》Earthsea cycle

美國奇幻/科幻小說作家娥蘇拉·勒瑰恩 (Ursula Le Guin) 最近病逝。她在香港雖然不太有名,但她所寫的《地海傳說》在外國與《魔戒》、《冰與火之歌》等大作有著同等地位。宮崎駿也自承深受其影響,吉卜力創作室的《地海戰記》便是由《地海》中的故事改編。

地海戰記

與魔戒不同,《地海傳說》系列沒有磅礴的史詩場面,也沒有詳細描寫眾多種族的語言神話。勒瑰恩所擅長的,是對人性的細膩描寫,和對傳統思想的反思。相比小說,《地海傳說》更像是哲學小品,將她的思考歷程透過瑰麗的地海世界,呈現在讀者眼前。

在勒瑰恩筆下,每個角色都有自己的故事。平凡歌手有他自己的喜樂時刻,高貴國王也會感到痛苦嫉妒。讀者會覺得,即使是路人甲也有自己的精彩人生,只是沒有在眼下這故事說出來。配角已是如此,勒瑰恩對主角更是嚴格。主角格得,歷經重重艱險,好不容易才由一個牧羊童長大成為一個偉大巫師,在傳說中乘龍飛升而去。但作者不容許故事就此完結-- 為了拯救世界,格得其實已經失去所有法力。他騎龍不是飛升,而是回到沒有人認得他的故鄉。回到老家,他要面對變回平常人的失落,面對鄉民的疏遠,甚至面對自己年老衰退。主角不但不能如英雄般得到尊崇榮耀,更需如普通人般面對衰敗消亡,這是普通作品難以企及的境界。

地海系列

除了人性描寫,地海傳說裏亦充滿了勒瑰恩對現實世界的反思。在地海世界,萬物皆有真名。所謂魔法,就是認識和掌控真名的力量。不過使用魔法只是一個巫師的基本功。正如格得某位師傅所說,巫師透過轉換真名,的確能將石頭轉換為鑽石;但如果天下石頭都變化成鑽石,泥土便不會生產,人類世界也會崩潰。所以判斷何時該為,何時不該為,如何維持世界的平衡,才是巫師真正要學習的功課。

但人有慾望,心裏總有一個小人嚷著要不老不死,要轄制他人。當人心墮落,魔法便成為作惡的工具。地海傳說裏一個最大危機,便是有法師為了長生不老,打破生與死的邊界,世界也隨之變得衰朽腐敗;最後唯有格得耗盡法力封印缺口,世界才得以回復平衡。在現實世界中,我們沒有魔法,卻擁有語言,擁有科技,擁有力量。該如何利用這些力量,不讓世界被破壞,需要我們思考學習。

你或許留意到,上述的反思蘊含道家思想。勒瑰恩正是《道德經》的英譯者。除了深得老子思想的個中三昧,她也承繼了老子如詩般的文字特質。道德經裏說“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影”;在地海世界的創世歌中,也有以下幾句:
“惟寂默,生言語;惟黑暗,成光明;惟死亡,得再生。”

娥蘇拉·勒瑰恩

有人說過,科幻小説可分爲硬科幻和軟科幻。硬科幻重點描述技術細節,例如時光機的製造原理。軟科幻則透過科幻情節討論人性,例如時光機的出現對人類歷史觀的影響。如果我們將上述分類套用至奇幻小説,“硬奇幻”之冠便是魔戒,中土世界在托爾金的筆下纖毫畢現;而《地海傳說》,則必定是“軟奇幻”的表表者。現在斯人已逝,少有人能像勒瑰恩般寫出精彩而蘊含哲理的故事。唯有那自由的龍,繼續翱翔於茫茫大海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