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6日星期三

時間、眼光、命運

剛讀完丰子愷先生所寫的《漸》,文中說一般人對於時間的悟性,只能夠支配搭車乘船的短時間;對於長達百年的壽命, 他們不能勝任。丰子愷舉例說,在車廂裏,往往可以看見有明達者犧牲暫時的安樂而讓座給老弱者,以求心之太平;有的見衆人趕著下車,便選擇退在後面,因爲他們知道總有下車的機會。可是,在人生的旅途上,卻少有人有此明達的氣概,甘於禮讓,甘於退後。

很同意丰子愷的看法。人總不能擺脫短視,擺脫無知,擺脫衝動。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看,這是因爲人在過去數萬年以來一直過著朝不保夕的狩獵生活,根本沒有必要為了未來籌謀。他們只會練得有更快的即時反應以追補獵物,或是逃避猛獸的追捕。當每天的溫飽還未得到保障時,為未來打算根本沒有必要。

但這並不是藉口。人有能力思想,並計劃未來的事。這是另一個人禽之辨。即使人未必有充分的抽象思維來擁有眺望未來一百年的視野;但透過努力,我們總能夠描繪出一幅大概的圖像。在人生的交叉點上,我們並不是在黑暗中盲目選擇-- 縱使我們未必看得到終點,但小徑所導引的方向,我們總會有一個概念。

所以,命運是能夠選擇的。即使我們的人生受到際遇等不能轄制的因素所影響,但我們的選擇卻仍然無比重要--就像在量子物理的粒子繞射實驗中,人所發出的光波足以左右大局一樣。

共勉之。

《漸》http://www.epochtimes.com/b5/1/8/18/c3445.htm

2012年12月21日星期五

寂寞的冬至

潮濕悶熱冬至,孑然一人渡過。除了那首“誰又騎著那鹿車飛過”外,不知如何想起這篇文。

李天命說寂寞是人類共同擁有的特徵,更是人存在的證據。或許我該享受這份感覺,思想人生的真諦。

2012年12月20日星期四

按圖索驥



秦國有個人叫孫陽,他一眼就能認出好馬和壞馬,人們叫他伯樂。伯樂把自己認馬的本領都寫到叫《相馬經》的書裡,畫上了各種馬的圖。伯樂的兒子很笨,卻希望自己也能像父親那麼厲害。伯樂的兒子把《相馬經》背得很熟,以為自己也有了認馬的本領。一天,伯樂的兒子在路邊看見了一隻癩蛤蟆。他想起書上說額頭隆起、眼睛明亮、有四個大蹄子的就是好馬。這傢伙的額頭隆起來,眼睛又大又亮,不正是一匹千里馬麼?”他想。他非常高興,把癩蛤蟆抓回了家,對伯樂說:快看,我找到了一匹好馬!” 伯樂哭笑不得,只好說:你抓的馬太愛跳了,不好騎啊!”

這是成語按圖索驥的出處。以前一直不明白爲何伯樂的兒子竟能將癩蛤蟆當作馬,但自從看到文上那張圖後,我終於明白了。

2012年12月19日星期三

Candlelight Carol

 
最近在詩班有首很好聽的詩歌,叫"Candlelight Carol"。它的歌詞也很有意思:
 
How do you capture the wind on the water?
How do you count all the stars in the sky?
How can you measure the love of a mother,
or how can you write down a baby's first cry?
 
Candlelight, angel light, firelight and starglow
shine on his cradle till breaking of dawn.
Gloria in excelsis deo! Angels are singing; the Christ Child is born.
 
 
一時興起,把上述歌詞譯了做中文。但能力所限,爲了保留歌詞的意思,它已變得可讀不可唱了。
 
燭光聖詠
你能如何捕風捉影
你能如何數盡繁星
你能如何計算母親愛情
你能如何寫下嬰兒哭聲
 
讓燭光和聖光,火光與星芒
灑在他繈褓直到日上穹蒼!
“至高之處榮耀歸與……”
天使同歌唱那聖嬰臨降。
 
這是我第二次“譯”歌詞了,兩次都是與星星有關的,爲什麽呢?
 
 
 
 
 
 

耐人尋味

今天是老師生日。雖然他沒有在facebook登記生日日期,但因爲有好心人記得,又有facebook的提醒(Leo Cheng 和其他 3 個朋友都在他生活時報上留言。) ,所以還是暴露了。

可能老師覺得生日是“母難日”,不值得慶祝;可能老師覺得在facebook上恭賀只是禮節性玩意,沒什麽特別;不過我還是覺得有人向你道賀是一件開心的事。當然,朋友不被通知而仍然記得你的生日當然最好。

老師雖然已退下火綫,但還是讀書寫文勤學不綴。知道他是這裡的長期讀者(?),所以在這裡祝他龍馬精神,主恩滿溢!XDD


順帶一提,題目是在想不到的情況下,按王澤的慣例定的。


2012年12月16日星期日

中文之“趣”

常常想寫篇文章有關中文之趣,但資料還未搜集足夠,所以今天只說那個“趣”字。

趣,一般作有趣、樂趣、趣味解,但最近看史記,發現了一個“趣”字的有趣用法:

夫人還顧,帝曰:「行,女不得活!」《史記·外戚世家
惠帝二年,蕭何卒。參聞之,告舍人治行,「吾將入相」。史記·曹相國世家
漢王曰:「善。刻印,先生因行佩之矣。」史記·留侯世家

上述的三個“趣”字,都有“快”的意思。查《說文解字》,裏面說:“趣,疾也”。趣是形聲字,走是形符,取是聲符,把趣字解作“快速”的確比解作“有趣”合理。但爲什麽趣字的用法會由快速變成有趣呢?我推想,趣字的讀音類似促、趨、速等字。漸漸地,趣字快速的意思被速字取代了;而趣字漸漸與趨字相通,變成趨向的意思,例如意趣、志趣等,再慢慢變成有趣、樂趣的意思。不過這只是我的估計,是沒有事實根據的哈哈哈。

不過話時話,其實我們對趣字解作快速這用法毫不陌生-- “快趣D啦!”常說粵語是古代漢語的保管人,這也是一個例子。

最後,既然趣字可解作快速,可想而知當我看見港鐵這個新廣告時,有多麽驚訝了:



究竟係“有幾有趣”,定係“有幾快”?

2012年12月13日星期四

讀書好,好讀書

聽説老子爲什麽會那麽有智慧,是因爲他是周朝國家圖書館的管理員之故。周朝的圖書管理員未必像現在的有那麽多雜務處理,所以老子便可以心無旁騖的看書。

這可真的是羡慕死人了。竟然有一份工作是專門看書的;可憐我想抽空看一下書也不可得。我不是說一天花七個小時溫書太chur,但有時真的會問自己,這樣做,值得嗎?

司馬遷、泰戈爾、俄默、莎士比亞、松尾芭蕉、尼采、歌德……這個世界有太多太多書我很想看,但從未看過!每當想起這些寶藏,再看看眼前那些一生人可能只會看到一次的病症,我真的很猶豫,很猶豫-- 我在做最有意義的事嗎?

我相信我仍是一塊海綿-- 一塊貪婪的吸收知識的海綿-- 但我的時間實在太少了!

2012年12月12日星期三

影評:Life of Pi(下)

上回討論過在《Life of Pi》中人性和野性的掙扎,今回繼續討論電影中的宗教意義。



在戲中,Pi並沒有特定的信仰影響他最深的是印度教,但他同時自稱是一個天主教徒和伊斯蘭教徒。如果我們看原著,Pi是向阿拉禱告的。既然Pi相信不同宗教,那不同宗教對他來説便有同一個意義。他大概不是那些既希望耶穌救他脫離地獄,又同時巴望阿拉把他帶到樂園的人。那麽,宗教對他來説是一個怎麽樣的存在?我們可從Pi海上的經歷得到答案。

暴風雨
暴風雨是一個突破。在經歷暴風雨之前,宗教對Pi來説只是一種外在的體驗。他從印度教黑天的口中窺見宇宙的玄妙,從基督教耶穌處體會愛的極致,從伊斯蘭教的俯伏跪拜中試圖與神溝通。但這些都只是以自己為主的經驗,是使自我成長的踏腳石。但在暴風雨中,Pi第一次放棄了自己當他看見駭人的閃電直接擊打在水面上,當他用僅有的資源造出來的小艇和補給被沖走,當他最寶貴的那本小冊子也被風吹去,他已失去所有寄托。他問神:我什麽都沒有了,你還想要什麽?不單人性,在暴風雨前,連代表野性的老虎也被嚇倒了最兇猛的野性在大自然或超自然力量前也只能低頭。在神的暴怒中,他無論是人性還是獸性第一次把己身奉獻。神成爲信仰的主體。

無人島
但這是否表示,Pi在經歷暴風雨後將毫無保留的把自己奉獻給神呢?並不是。在那詭秘的無人島上,Pi選擇了保留自我,不把自己沉溺在宗教中。對於遇難的Pi來説,那無人島簡直就是天堂島上有無數的植物,能填飽他這素食者的肚子;島上也有無窮的狐獴,能滿足 Richard Parker的需要。這小島一次過滿足了人性和野性的渴望。但這並非全局。在晚上,按Pi的説法,小島所供給的,它全都收回。在電影中這概念並非表達得很清楚,但在原著中,島上的植物可是會吃人的。Pi所發現那牙齒的主人,正是多年前在小島上鬆懈了,被植物慢慢侵蝕而死。這描述很震撼我當時第一個念頭,就是約伯所說的: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不過早期的約伯選擇說耶和華的名是應當稱頌的Pi卻選擇離開小島,寧願冒斷水斷糧的風險也要回到大海。

這選擇很有趣。我一開始認爲這表示Pi覺得信仰只是一時的慰藉,當休息過了,理性便會擡頭,讓他繼續在世俗的苦海裏乘風破浪。但Pi沒有理由那麽膚淺。所以我再想了想,才發現與其說那無人島是信仰,不如說它是迷信。只有毫無根基,毫無衝擊的迷信才會把人慢慢侵蝕,讓人變得無理獨斷,信仰並不會如此。就如Pi在戲中一開始所說,唯有在信仰的屋子裏留下幾間房給懷疑,信仰才會保持生命力:keep faith alive

Pi的宗教情懷,就是暴風雨和無人島的結合:他未必有一位獨一的神,但信仰對他的存在,正是對大自然未知之事的敬畏、對生活上不能控制之事的依靠、是在世俗中走得步伐疲累時的安息之處。

順帶一提,在戲中Pi離開無人島是因爲他寧願經歷痛苦也想保持他的懷疑,但即使我們完全信靠神,我們還是需要面對苦難的。即使是大衛,在水邊安歇後,也需走過死蔭的幽谷,也要面對敵人的迫害。聖經從來沒有否認過苦難,亦沒有應許過在今生人能永遠安歇。相反,苦難正是叫人成長,甚至經歷神的最佳途徑。所以一個真正有信仰的人,留在無人島和回到大海並不對立-- 他可以隨時回到島上安歇,但他也會勇敢的回到大海,繼續在顛簸中經歷神。

最後的問題


Life of Pi》中最後一個問題,是根據Pi所說,判別版本一和版本二何者為真的方法,並不是出於推理,而是源於一個選擇。選擇版本一,代表你選擇了神。我們都知道版本一並非真相,而是一個把殘酷人性美化成動物鬥爭,充滿寓意的故事。這是否代表,Pi覺得相信神,就是代表把世間苦難美化,以求令心靈得到安慰?這是我仍然想不通的問題,唯有留待讀者自行探索。

2012年12月9日星期日

影評:Life of Pi(上)

警告:以下内容,嚴重劇透。《Life of Pi》值得看,請看了才往下閲讀,以免破壞興致。

前言
昨晚與家人深夜到戲院看了《少年Pi的奇幻漂流》。老實說,看完後疑團重重,很多情節想不通。回家後上網看了些影評,再自己思考一下,才總算有點頭緒。下文,正是我對戲中一些情節的解讀和反思。

版本
我想大部分觀衆離場時都有同一個問題:究竟Pi所說的兩個版本,哪個才是真的?
第一個版本,是戲中上映的那一個:Pi與幾隻動物上了船,最後只有老虎Richard Parker留下來,一人一獸在鬥爭中一起經歷飛魚、暴風雨、無人島等情節,最後被救的故事。
第二個版本,則是Pi事後口中所說的那個:數個生還者相咬相吞,最後只餘Pi苦海獨自求生……

由於先入爲主的關係,我們一開始大概都會覺得第一個版本才是真相。但從那個調查人員說“香蕉不會浮在水面”開始,第一個版本開始變得疑幻疑真-- 回想一下,第一個版本確實充滿“犯駁”的情節:斑馬和猩猩的骨頭自動消失了、老虎竟能藏在載滿東西的帆布下、無人島上的水竟會無故變質、鯨魚恰巧在救生艇下游出來……一切一切都似在暗示,第二個版本才是真實。
我想,這是我們第一個要搞清的問題。就是因爲第一個版本純屬子虛烏有,所以才會帶出下的討論。

老虎
好了,如果第一個版本純屬Pi自己想象出來,那麽故事裏的情節,例如與老虎的爭鬥、吃人的無人島、可怕的暴風雨等等,可能都只是虛構的情節。既然如此,我們便大概要問,究竟Pi(或是作者本人)為什麽要作出這些情節?皆因在真實情節中,我們還可歸咎事件出於偶然;但在虛構的故事中,每一件事都應該有其寓意。那麽,我們第一個問題就是,究竟老虎Richard Parker代表什麽?


在戲中,訪問者指出Richard Parker正是代表Pi自己。但準確點說,Richard Parker代表的,應該是Pi的野性。根據Pi在戲中所說,廚子(鬣狗)的可惡之處,就是他引發出Pi心中之惡。當鬣狗在啃咬猩猩的時候,老虎猛然從帆布下躥出來,把鬣狗咬死;就如在第二個版本的故事中,當廚子在打Pi的媽媽時,這行爲把Pi心中之惡激發出來,反而把廚子殺死,甚至把他吃掉。老虎所代表的野性,令Pi做出他平日想都不敢想的事。

但野性是否就是罪惡呢?似乎也不是。事後的Pi在回憶中不斷道謝老虎,因爲是牠令Pi一直保持警覺,一直保持求生的意志。在茫茫大海中,只有野性才能激發人生存的本能。因爲野性,Pi才能打破吃素的習慣,靠捕捉魚類而求生。當然,單純的,不修飾的野性在現代社會並不被接受-- 這就是爲什麽Richard Parker一抵岸便頭也不回的走得無影無蹤的原因。

相對的說,如果老虎代表野性,那麽Pi自己大概便代表人性。人性,就是野性的相反-- 群體、道德、倫理。因爲Pi有群體性,所以他相信他能與Richard Parker和諧共處;因爲Pi有道德,所以當他破戒吃魚時會嚎啕大哭……但人性和野性並不是水火不容的-- Pi需要Richard Parker來保持警覺,Richard Parker也需要Pi捕魚來供給食物。這正如在社會中,野性令人有向上游的渴望,但人性卻能提供道德規範,令人不致傷害他人利益。

如果上述推測成立,那整場戲的主題之一,就是人性和野性的不斷鬥爭和磨合。而當Pi在快死的時候,這場磨合達到高峰-- Pi終於能毫無防備的接受Richard Parker,Richard Parker也毫無保留的躺在Pi的懷裏……當身體快要凋亡的時候,人性與野性的鬥爭自然變得毫無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