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7日星期四

妒忌

有沒有想過,妒忌,原來出自感覺到不公平。當某人應得的待遇比自己所應得的待遇高時,我們便會有妒忌的感覺。簡單點來說,如果我們用一條方程式去表達的話,

透過這方程式,我們可以解釋很多現象:
  1. 我們妒忌人,常常因爲你覺得大家擁有的實力差不多(或你比他更強),而他得到的待遇(如薪酬/讚賞)比你多很多
  2. 我們不會妒忌真正的強者,因爲他得到的待遇和他擁有的實力相稱
  3. 我們較會妒忌身邊的人,因爲我們比較了解他們的真正面目和弱點,從而低估了他的實力。例如,你不會妒忌鄰班考第一的王小明,反而會妒忌自己班考第二的好朋友陳小虎,因爲你一方面不清楚王小明的底細,一方面卻看過陳小虎又懶又笨的時候,所以覺得他不配考這個第二。
  4. 有很多人妒忌別人,是因爲高估了自己的實力。他覺得人人都不如他,卻反而得到更好的待遇,所以感到憤憤不平。


幸好,透過這個方程式,我們也得到一些減少妒忌的方法:
  1. 多點欣賞別人,了解他的實力。這樣做,我們會覺得他得到的待遇和他所有的實力相稱,從而不會妒忌
  2. 提升自己,增加自己得到的待遇。當覺得自己的實力真的與待遇不相稱的時候,嘗試去爭取,而不是只會抱怨不公平
  3. 謙卑下來,嘗試不高估自己的實力,反而覺得自己的待遇已經高出自己的能力,所以不會再要求什麽。



2013年6月26日星期三

借來的人生

有很多人很怕面對死亡。害怕死亡的原因,除了像以前在《人生是個遊樂場》(http://bileebalaa.blogspot.hk/2013/06/blog-post_4693.html)中所說的,人不敢死亡以後的虛無以外,大概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從來未有經歷過死亡,而人對未知之事總有一股莫名其妙的恐懼。人自出生以來,生命就從未離開,也從未消逝過;漸漸地,我們把生命視爲理所當然(take life for granted)。 所以當我們要面對死亡,當我們要面對生命從我們身上溜走的事實時,我們便會覺得很不習慣,甚至很恐慌-- 就像一對結婚四十年的夫妻,有一天妻子突然向丈夫說要離婚一樣。

可是,爲什麽把生命視爲理所當然,當失去時便覺得憤憤不平呢?想象一下,如果你在未出生之前,有人跟你說,他現在給你出生的機會,讓你在這世界裏存活八十年,然後回歸到未出生的狀態,你會選出生還是不出生?如果你還是會選出生的話,那麽不妨把你的生命當作就是這般借來的,到期便要歸還。這樣一來,你的生命不但是你所選擇去擁有的,而且死亡也是整個計劃中的一部分。重要的是,即使我們的生命最終要歸還給人,但這也不會阻礙我們去活好自己的人生。試想想,如果有一天你的好朋友把一部很好玩的遊戲機借給你,然後跟你說這部遊戲機要在十天後歸還,這會妨礙你玩遊戲機的興致嗎?不會的,你只會玩得更投入,更盡興,因爲遲些便不能玩了。

既然如此,我們不妨把整個人生當作是借來的;當最後要還給人的時候,我們也不會那麽悲傷,憤怒,或者絕望。不但如此,既然連人生也是借來的,那麽人生裏的親人、朋友、財富等其實也是借來的,根本不用那麽認真。或者應該這樣說,就像我們玩遊戲一樣,我們玩的那一刻是應該很認真的,但遊戲的結果根本就不重要-- 因爲他們和我們一樣,終將消逝。






人生是個遊樂場

人生三大問題

人活在世上,一定或多或少處理三個問題:
一.我活在世上有什麽意義?
二.我要如何面對死亡?
三.我能如何面對苦難?

自人類有文明以來,因應這三個問題曾有多個答案,而它們大多以宗教的形式表現出來。例如,根據佛家教導,人死後會墮入輪回,所以其實人仍然存在,只是以另一種方式表現。因此,人活在世上的意義,就是行善積德,看破紅塵,最終能脫離輪回而涅磐成佛。至於如何面對苦難?淨土宗可能會教你唸佛,禪宗則要你自己參透,自行突破。在西方,基督教也有類似的答案。根據基督教教義,神創造人有一個目的,就是要侍奉祂。人若信神,就能得永生,不用害怕死亡;面對苦難,只要相信神有祂的意思,祂自然會帶領你勝過苦難。

能夠全心全意相信神的人當然很好,因爲他們不需要像無神論者一樣,苦思人生的意義;他們不需要獨自去面對苦難,更不需要面對死亡帶來的那種孤寂和恐懼。可是,這個世界上總是有些人和宗教搭不上綫-- 對於他們來説,去信靠一樣不能完全被觀察、被推斷、甚至被推翻的事是十分危險的。他們過不了自己理智那一關。那麽,他們可以如何面對人生的三大問題呢?

人生本無意義

對於一個無神論者來説,人生是可以了無意義的。人類的存在,本來就是無數偶然踫撞出來的成果-- 地球是一股氣團石塊偶然間聚合而成的星球,上面偶然間擁有水、陸地和大氣,水中的無機物偶然間組成了有機物,有機物偶然間產生了有思想、有感情、有智慧的人類……有人會問,哪會有那麽多偶然?連十億分之一的機會也不知有沒有。沒錯,這些偶然一起出現的機會率的確很低,可能比十億分之一更少;可是,假設茫茫宇宙有一百億個星系的話,在芸芸星系中產生一個這樣的地球,也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如此一來,我們的存在是可以沒有先驗的(a priori)意義的。我們出生並不是爲了去達成某個目的。我們出生不是爲了報效祖國,也不是為了侍奉某神某人。那麽,既然人生沒有先驗意義,這是否代表人生毫無價值呢?非也。這只是表示,人生的意義,是要由我們自己賦予的這是我們第一個重要的推論。
人生是個遊樂場

那麽對筆者來説,人生的意義是什麽呢?首先我們可以認識到,生命是很奇妙的一回事。我們有機會誕生在地球之上,做那十億分之一的唯一;我們能夠有複雜的結構,有思想感情;最奇妙的,是一班由無機物組成的人類竟然可以創造出偉大的文明-- 我們有哲學思考、有科技結晶、有藝術創作、有語言文化、有風土人情……人類文明豐富到一個地步,是我們窮一生的時間也不能完全體驗的。

人類和人類文明的誕生,並無目的,卻能如此奇妙-- 這就像我們閉著眼睛在紙上亂塗亂畫,卻能畫出梵高的《星夜》一樣-- 這已經是一件奇跡。



那麽,既然我們存在並無一個先驗的目的,卻是如此奇妙,我們人生的意義究竟是什麽呢?我覺得,我們存在的目的便是盡我們所能去體驗。這就像如果我們被偶然送到美國佛羅里達的迪士尼樂園,看見周圍琳琅滿目的遊戲和攤位,我們會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問:我爲何會到這裡來?,不找到原因便坐在地上不走;相反,我們會到處去玩,飽覽樂園景色,盡情體驗。我們的人生也是一樣:既然我們有這個機會來到這個奇妙的世界,我們何不趁此體驗世界各地的風土人情,細味五千年來人類文明的智慧結晶,品嘗人生中的甜酸苦辣?這就是我對人生的答案。

不過雖然人生是一個遊戲刺激精彩,攤位種類繁多的遊樂場,更重要的是,你只能在裏面玩一天。

死亡與苦難

很多人對死亡總有一股莫名的恐懼。我想,這種恐懼的來源,是因爲當我們死了,我們不但不能留住我們珍惜的事物,我們更失去了肉體;我們不但失去了肉體,更失去了自己的存在(being)。一旦我們不再存在,那就真的什麽也沒有了。即使我們死後世界如常運行,但對我們來説,那只是一片虛無。虛無!這是一個多麽可怕的景象。很多人就是因爲恐懼死亡,所以便嘗試蒙蔽自己,説服自己說“死亡還遠呢”,然後勞勞碌碌的過每一天,直至死亡如約來臨。

可是,爲何我們要因死亡後的虛無而恐懼戰兢呢?如果你只能在迪士尼樂園裏玩一天,你會思考一天後會怎麽樣,悲嘆一天的短暫,還是好好把握這一天?弭患重病的人非常愛惜光陰,因爲他們知道自己時日無多,可能只剩下一個月;可是,即使我們還有八十年可活,八十年跟一個月又相差多少?只要死亡仍然是我們的結局,我們的時間就在滴滴答答的倒數,我們的生命也在一分一秒的減少。每當我想到這一點,我呼吸的每一口空氣都特別清新,因爲吸一口就少一口了。

對無神論者來説,死亡是我們的最終結局。不過,認識這一點不但不會令我們絕望,反而是激勵-- 時日已經無多,我們已沒有時間去白白蹉跎!我們正視死亡,卻不會重視死亡。重要的,是在我們死前,我們有沒有好好活過每一天。死亡將臨,請珍惜當下-- 這是我們第二個重要的推論。

同樣的,如果我們認識到人生意義就是體驗,但我們的時間卻是有限的話,生老病死,相聚分離苦難對我們來説便不是一個問題-- 因爲透過苦難,我們能體驗到自己悲傷愁煩的情緒;透過反思應對苦難,我們能變得更加成熟。不但如此,由於我們自知時間無多,我們更不會拖延,而是積極地體驗苦難,勝過苦難,令它成爲豐富我們人生的土壤!

以上只是筆者對人生三大問題的一個答案。你或許不同意,你或許覺得人生是一個修羅場,而不是一個遊樂場。但無論如何,請記得我們的兩個重要推論:
一.人生價值,必須由自己尋找,自己賦予,自己實現;

二.人生有限,切勿盲目,切勿拖延!


2013年6月25日星期二

終極關懷

所謂終極關懷,就是一件你願意花一輩子去做的事。對於一個物理學家來説,他的終極關懷可能是要找到暗物質的真正面目;而對於一個數學家來説,他的終極關懷可能是能證明到百多年來無人能證明的黎曼猜想。而我的終極關懷,與道德倫理有關。

背景
首先我注意到一件事,就是人類科技的進展越來越快。在不到一百年的時間,人類發明了飛機、太空船、人造衛星、人造器官、原子彈、網絡……特別的是,有不少人類的發明都是把雙刃劍,既能帶來建設,也會造成破壞。以最近很流行的立體打印為例,有人以這技術打印了一具氣管,讓一名有氣管缺陷的人重獲新生;但也有人以此技術印刷出槍械,而且這槍枝和普通的一樣發射自如。

最恐怖的是,由於科技發展得太快,人類傳統上的監控制度根本追不上。例如,美國的槍械管制法案根本沒有關於印刷槍械這條文;而以後恐怖分子也可以繞過軍火公司,自己印刷大量槍械。換句話說,以往人類透過白紙黑字訂明共識的方法已經漸漸失效;我們只能以個人的理性和道德倫理去妥善使用我們的發明。

這就是我爲何那麽注意道德倫理的原因-- 如果人類的道德不與科技同步成長,最後只會像一個嬰兒拿著一把菜刀,不懂得用它來砍瓜切菜,反而拿來自砍自裁一樣。如果人類擁有原子彈、立體印刷這些利器,卻不懂得怎樣妥善使用,最終只會加速自己的滅亡。可是,我們該怎樣做,才能提升自己的道德程度?

方向
我覺得,要提升人類的道德倫理程度,最少有三個問題要解決:短視、自我、脆弱。

第一個問題,是人類只會顧眼前的利益,卻漠視長期的結果。很多人説謊、偷竊,都是因爲只顧眼前的小小利益,卻忽視了長期的失去互信、失去安全感的問題。同樣的,不愛護環境,不好好珍惜時間,全都是只顧眼前的結果。

第二個問題,是人類缺乏同理心。很多時候在一些衝突裏,其實只要我們肯代入對方的角度想一想,根本就不成衝突。截至如今,人類還是很不懂得與人溝通-- 不但不懂得好好表達自己,而且也不知道如何去明白對方,取得共識。我常常覺得,兩個正常的人意見分歧,很多時候都不是因爲誰對誰錯,而是因爲大家成長的背景不同,經歷的事情也不同,令彼此看事情的方法很不一樣。如果大家肯靜心下來用對方的目光思考一下,再用理性分析一下,一定能達成共識。

上述兩個問題,都非常依靠人類以強大的理性去解決。可是第三個問題卻不能-- 那就是人類其實很脆弱,很容易崩潰-- 而當人類崩潰的時候,理性根本就起不了什麽作用。這就像,如果一個人因爲失戀了要跳樓,各種理性的理由根本就不能阻止他(因爲一個理性的人大概也不會跳樓),反而會進一步刺激他,令他更容易跳下去。可怕的是,人類可以因爲無數理由而崩潰-- 失戀、失業、破產、親人離世……更可怕的是,當人類崩潰而失去理性時,他可以造成無數問題-- 小至不理自己,自暴自棄;大至展開大屠殺,甚至按下發射飛彈的按鈕……

不過我想提一點,就是人類有這些問題,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在過去的數千萬年,人類還身處於荒野之中,過著茹毛飲血,朝不保夕的生活。在這個環境中,人類最重視的,是如何即時填飽自己的肚子以避免死亡,而不是如何有長遠的目光去考慮別人的感受。只不過,當人類慢慢聚居,過著群體生活,資源又慢慢短缺的時候,他們才需要考慮以上三個問題。故此,與其自怨自艾,痛恨自己有這些性格;不如努力想想,如何繼續演化,解決這三個問題。

解決方法
既然如此,到底怎樣才能提高人類理性,提高道德倫理,避免上述三個問題呢?本來,宗教是一個很好的答案-- 透過一些相對高級的宗教,例如基督教,佛教等,人類學懂了看問題看遠一些,多照顧別人一些,多依靠神靈一些。可是,宗教有一個缺陷,就是你必須相信了才能接受它那一套價值系統;不幸的是,有很多宗教的價值系統都不能彼此相容,結果導致更多的紛爭和不了解。

那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有一個辦法,就是建立一套以公理爲基礎的價值系統。什麽是公理呢?就是一些不證自明的假設,例如“我們存在”,和“我們會死”等等。唯有這樣,才能避免宗教裏各有各說的問題,才能真正達到互相理解的基礎。當然,能不能由這些公理推斷出一套價值系統以解決上述三個問題,我到現在還不清楚,就像數學家不知道能不能證明到黎曼猜想一樣;不過,我願意花一生的時間去嘗試,因爲這,就是我的終極關懷。









2013年6月21日星期五

讀史記-- 趙武靈王(四)

續上回:http://bileebalaa.blogspot.hk/2013/06/blog-post_9206.html

沙丘之變
公元前295年,趙武靈王四十五歲。這年是他傳位給二兒子後第四年,趙國國泰民安,清平無事。 趙武靈王唯一在意的,是他的大兒子竟然屈居弟弟之下。本來,正是趙武靈王自己把大兒子罷免,決定把王位傳給二兒子的;但他現在看到哥哥竟然要給弟弟朝拜,又覺得有點於心不忍,便想把趙國一分爲二,以示公平。

雖然這主意還未達成,但他大兒子的勢力卻已越來越大,野心也隨之膨脹。終於有一天,趙武靈王與國王兒子到沙丘遊玩,各住在一所宮殿裏;大兒子聽到這個消息,便假傳父旨,計劃藉詞叫國王弟弟去找爸爸,在途中把他殺掉。誰不知弟弟沒上這個當,結果便兩兄弟打了起來。本來弟弟是不夠打的,因爲他是去玩,又不是像哥哥般準備好要謀反;可是打到中途,趙武靈王的叔叔(也就是他的叔公)知道了消息,也急忙從首都領兵過來增援,結果戰況逆轉,哥哥不夠打了,便急忙走到爸爸的宮殿處避難。爸爸一向心痛這個大兒子,便收容了他,誰不知惹出禍來。什麽禍呢?原來弟弟的援軍追逐著哥哥不放,追到爸爸的宮殿來,便把宮殿包圍了,要求趙武靈王交出哥哥來。爸爸一開始當然不肯交,但後來援軍包圍甚急,便被迫放走哥哥。誰不知不放則已,放了以後援軍包圍得更厲害。爲什麽呢?原來領兵的首領盤算,他現在帶兵包圍了前國君的宮殿,可是殺頭的大罪!一不做二不休,索性繼續包圍,叫趙武靈王走不了,以後國君念著他救駕的功勞,後果反而沒有那麽嚴重。

結果,那援軍(還是叛軍?)的首領便繼續包圍趙武靈王的宮殿,還要脅宮殿内的奴僕侍婢快快出來,否則殺頭不賠。宮内的奴僕侍婢們珍惜自己的頭顱,當然閃電般走出來了,只剩下趙武靈王一個在空蕩蕩的宮殿裏,出又出不得,留在裏面又沒食物。叛軍包圍了整整三個月,趙武靈王餓得連鳥窩裏的雛鳥也挖來吃了,終於活活餓死在宮殿裏面。可憐趙武靈王一世英名,躲得過戰場上的箭矢,避得了敵人的追捕,卻逃不了自己人的包圍……

結語
曾經聼過一個説法,說中國沒有像古希臘神話中像赫拉克勒斯 (Hercules)或赫克托(Hector)那樣的悲劇英雄,我看倒不然,因爲趙武靈王絕對比他們悲劇得多,也英雄得多。趙武靈王的英武不用多說了,我只是想補充一點,就是他絕對不是一個單純的勇夫,而是一個有見識,有膽識,更有智慧的大將。可是,他一生的光輝事跡,卻令他最後的結局顯得更爲悲劇。趙武靈王的悲劇,不是全因爲他最後被活活餓死,而是他躲不過自己的性格缺陷,最後招來橫禍。這才是真正的悲劇-- 如果你被別人陷害,或是生不逢時,你還可以把怨天尤人;可趙武靈王的結局卻是完全從自己的缺陷來的,與別人完全無干。那他的缺陷究竟是什麽呢?就是他終究只是一個大將,卻不是一個政治家。本來以他的眼界和策略,他被稱爲政治家是完全沒有問題的,至少比現在那些“自稱”的更加貼切。可是,他卻沒有一個政治家所應有的權術和操縱別人心理的能力,也常常錯估形勢。當他還是一國之君時,只因爲寵幸妃子,而立二兒子為世子,這已是不智;在自己還有心有力時為了能親自征討而把王位交給兒子,這更是不智中的不智。不但如此,他下放了權力還繼續干預朝政,甚至打算把趙國一分爲二,這可是無可倫比的錯誤-- 不但令被貶的大兒子野心勃勃,陰謀做反;連二兒子也會暗自嘀咕,抱怨父親沒事找事。正是這一連串的不智舉動,種下了兄弟相殘的禍根,也埋下了自己被活活餓死宮中的伏筆。

在中國歷史上,常常有很多錯配的帝王,例如應作詩人的李後主,和該作木匠的元順帝。可是,趙武靈王卻正正生在最適合他的位置上-- 如果他不是國王,他絕對不能完成胡服騎射的理想。可是,正因爲這帝王之位,令他的缺陷被漸漸顯露過來,最後權力更把他反噬。讀到這裡,我也不禁掩卷嘆息。套句現代的話說,“如果命運能選擇”,如果他知道國王的位置雖然能實現他的理想,但卻也會打碎他的家庭,甚至取去他的性命,他還會選擇當國君的道路嗎?

當然,從大歷史的角度看,趙武靈王是怎樣死的絕對與我們無干,而且他也不是死狀最慘的一個(想想齊桓公);但他推行胡服騎射的決定,卻絕對影響了中國歷史,甚至也影響了我們每一個(沒有他我們穿不穿褲子還是未知之數)。怎樣說呢?很多人常說歷史沒用,至少也很沒趣;希望各位看了趙武靈王這幾篇之後,能有一些另外的看法。當然,史記還有其他很有趣的故事;如果大家想繼續聼的話請留言鼓勵,以增加我的動力繼續寫下去,謝謝。XDD


2013年6月19日星期三

重設範文好嗎?

DSE中文科應否重設範文?贊成重設的認爲,範文有助提升中學生文學素養,增加中國文化底蘊;反對的則認爲,重新考核範文只會令學生走到僵化背誦的老路,徒然增加他們的負擔。可是我覺得,重設範文的問題根本就不在範文,而是在於考試本身只要這個要求“一試定生死”的考試制度仍然存在,考生就不免面臨思想僵化、盲目背誦的問題;只要考試對學生的壓力仍然龐大,他們就仍然難以定心來,欣賞範文裏的妙語佳句,以至文章旨趣。

首先,我並不認爲現今中文課程對文學的涵蓋度不足。雖然範文取消了,但就我所知,爲了方便教學,現在中學課本都會以文章為基礎,從中教授寫作技巧、内容結構、甚至品德情意。單就我記憶所及,由中一至中五,我學過用文言文寫的文章就有《醉翁亭記》、《岳陽樓記》、《始得西山宴遊記》、《燭之武退秦師》,用白話文寫的也有《背影》、《爸爸的花兒落了》、《風箏》、《紙船》等。

不但如此,在最近補習時,更發現現在的課本裏也包含劇本和小説選段,例如《人間有情》和《射雕英雄傳》的選段。這説明萬變不離其宗,教授中文的載體還是文章;而且出版社也銳意求新,希望在課文裏包含更多時代氣息。故此,現在的中文課程其實絕不缺乏文學與文化,問題是老師有沒有功力,能透過這些載體把學生帶進中文的美麗世界;問題是學生有沒有時間和閒情,來慢慢品讀這些文章。如果老師功力深厚,學生也有時間,有沒有範文根本不是一個大問題,因爲學生自會選取課文内,甚至課文外的絕妙好辭來欣賞誦讀。

不但如此,透過重設十幾篇範文以提高學生文學素養,本身就是一個過於理想的説法。衆所周知,語文素養是沉浸出來的,與學生的語言環境、同輩修養、老師質素等因素有莫大關係。範文充其量只是導引學生進入中國文學世界之門;如果學生平日所接觸的資訊與範文風馬牛不相及的話,背誦範文只是一曝十寒,毫無作用。例如,如果一個學生自小在粗口橫飛的環境中成長,平日又只愛上網上的討論區,接觸的都是考評局所謂的“火星話”的話,在中文堂間偶然讀讀《出師表》、《岳陽樓記》根本不會對他有很大的影響,因爲他不能將從範文所學來的修辭手法,甚至語境意趣代入日常生活裏。由此可見,即使香港學生的中文程度真的下滑,這也不是單靠重設幾篇範文就能挽回,因爲這涉及整個社會的文化程度、傳媒與網路世界的影響、中文的變化和革新等更爲深遠的因素。

可是,這是否代表不設範文,就能解決學生背誦課文,思想僵化等問題呢?當然不是。中文科自2005年起取消範文,至今差不多已有十年。直到現在,我們還是會見到學生瘋狂背誦範文、例題、評卷參考等資料,只不過這些範文不是經典好文,而是補習社爲了“貼題”而作的文章罷了。爲什麽考生那麽熱衷於背誦?難道他們還嫌壓力不夠?當然不是!只不過在這“一試定生死”的DSE制度下,考生們不容有失,唯有無所不用其極,把各類題型、範文一背再背,以保安全,甚至期望能僥倖“貼”中題目。思想僵化也是同樣道理,當“翻炒”已經成爲香港考試的一門例行公事,學生能不苦苦背誦歷年試題答案,以致變得思想僵化嗎?故此,考生熱衷背誦、思想僵化等弱點,根本就是香港考試制度硬生迫成的。現在考評局抨擊學生缺乏創意,缺乏批判思維,不是賊喊捉賊嗎!

説到底,學生們如此認真對待DSE這場考試,不但因爲這是一個對他們能力的考核,更是因爲DSE無比重要,幾乎是他們進入大學的唯一途徑。可是,這是一個合理的情況嗎?爲何我們要一試定生死?爲何定要透過一場考試去決定前途?爲何社會階層的流動只能透過一場考試去實現?就如美國,雖然學生也只需考一個SAT,不過他們有無數機會去重考,因爲考試當局知道凡是統一的考核,就一定有僵化、不全面、講求運氣等種種問題。不但如此,外國的社會階層也不如香港那麽懸殊,讀大學與不讀大學的人收入相差不會太遠,所以學生的壓力相對上也沒有那麽大。在這種環境下,背誦範文的情況根本不會出現,出現了也能迎刃而解,根本不用考評局費心。

總而言之,假設香港學生中文水平低落,重設範文與否根本影響不大,因爲這與香港考試制度,也與整個文化環境有關。只要“一試定生死”的情況仍然存在,學生們就避不了背誦,避不了僵化,也難有時間提升文學修養,文化水平。即使最後重設範文,但範文只是用來應試的話,也只會惹來學生反感,甚至對中國文化更失興趣。難道這就是當局提議重設範文的原意嗎?



讀史記-- 趙武靈王(三)

續上回:http://bileebalaa.blogspot.hk/2013/06/blog-post_88.html

趙武靈王眼見趙國國力不振,立心打破天時地利的局限,在全國推行胡服騎射。可是推行的過程艱險重重,因爲國民都不明白,爲什麽堂堂中原大國要學習外族的風俗。終於,憑著他的見識、決心和智慧,趙武靈王成功推行了胡服騎射,從此趙國一躍成爲真正的中原強國,足以與秦國匹敵,直至五十年後的長平之戰爲止。

讓位入秦
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後八年,他把王位傳給了二兒子。爲何他那麽大膽願意下放權力呢?史書記著說,他傳位以後,自己身穿胡服,帶領著軍隊四處開拓領地;想來他願意傳位,是因爲他到底是一個戰將,不習慣宮廷裏的政治鬥爭之故。可是,他希望脫離政治,卻不代表他可以不管政治。作爲一國之君,他該知道戰爭只是政治的延續,卻非開端。這種對政治的冷感,埋下了趙武靈王之死的伏筆。

接著,趙武靈王做了一件非常驚險的事。話説趙國在推行胡服騎射後,國勢大增,足以與當時最強的國家秦國匹敵,所以趙武靈王也起了攻擊秦國的念頭。爲了更理解秦國的地勢和秦王的爲人,他化身使者,親身入秦,四圍窺探。秦王一開始其實不知道這趙國使者就是趙武靈王的,只覺得他相貌非凡,不是一般臣子模樣;可是當他發現原來趙武靈王的真正身份時,趙武靈王已經飛馬出關,逃個無影無蹤了。這次事件,不但代表趙武靈王有這麽的勇氣,願意親身窺探敵人國情;更重要的是,他有這個智慧去躲避敵人的追捕。如果他不幸被秦王捉掉,那後果可真是不堪設想。

翌年,趙武靈王到了北方邊境巡視,巧遇其中一個外族-- 樓煩的王。史記在這裡的記載非常短,只說他與樓煩王相會於黃河邊,然後取得了樓煩軍隊的調動權。雖然記載簡短,但我們可以想象,在黃河邊究竟發生了什麽事。雖然當時趙國國勢大增,但趙武靈王究竟要經過多少努力,經過多少番折衝樽俎,才能成功令樓煩王願意將一國之本讓給他。

一生污點
自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起,至今已有十年。在這十年間,不但趙國國勢如日中天,趙武靈王自己也是在攀登一個又一個高峰-- 推行胡服騎射,證明他有見識,有毅力;親探秦國敵情,證明他有膽色,更有智慧;不費一兵一卒而取得外族軍隊調動權,更證明他聲震外族,口才了得。可是,趙武靈王最終也是一個凡人,他也有自己的弱點;而這弱點,足以置他於死命。

那麽此污點是什麽呢?就是他在確立繼承人一事上猶豫不決。原來趙武靈王有兩個兒子,二兒子是愛妃所生,所以比較痛惜,也將王位傳了給他。可是,趙武靈王明知大兒子不滿意這個安排,卻給他相當大的權力,甚至想將趙國一分爲二,傳給兩個兒子。可是,一開始因爲寵幸愛妃而把王位封給小兒子已是不當,封了以後再反悔,甚至加強大兒子的勢力更是大大不當。正因爲這樣搖擺不定,趙武靈王竟然最後不得好死。詳看終章:沙丘之變。







2013年6月17日星期一

讀史記-- 趙武靈王(二)

續上回:http://bileebalaa.blogspot.hk/2013/06/blog-post_14.html

胡服騎射
上回説到趙國歷史短暫,國力弱小,被鄰國紛紛蠶食。趙國國君趙武靈王年輕繼位,他對此頹勢根本無能爲力,唯有默默等待。等待什麽呢?一個能夠扭轉天時地利的機會。

可是趙武靈王等了差不多二十年,國際間的形勢卻沒有怎麽改變-- 既沒有什麽亂局,也沒有什麽大國突然敗亡。趙武靈王明白了-- 與其等待環境變化,不如由我去改變這個環境。終於,他下了實行胡服騎射這個決定。

說了這麽久,到底什麽是胡服騎射呢?原來在趙武靈王的時代,中國人打仗是不會騎馬,也不會穿盔甲的。那時流行的中原時尚,是士兵們穿著濶袍大袖的“戰衣”,站在馬車上打。可是,由於當時戰車的技術也不是那麽先進,所以記載中有不少戰役都是因爲國君的馬車倒了而被迫認輸。而胡服騎射,就是改變這個習慣,學習外族的風俗,騎在馬上,穿著盔甲(和褲子)戰鬥。

可是,雖然這個改變在今天我們的眼中並沒有什麽特別,在當時要推行可是艱險重重。第一,要貿貿然改變一個持續了幾百年的風俗,根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皆因有不少人已經養成慣性,也未必意識到改變的需要。第二,要一個中原國家效法外族的習慣更是難上加難-- 我堂堂中原泱泱大國,爲何要學你蠻子風俗?這情況,就像現在要中國去學吉爾吉斯的採礦技術一樣,根本沒有人會支持。

故此,當趙武靈王第一次在大會群臣時提出胡服騎射的主張時,眾臣中竟然只有一個人贊成。這可如何是好呢?趙武靈王惟有立刻向先王的一些老臣子求救。老臣子答他說,愚蠢的人對已經達成的事情還看不懂,而智者在事情發生前已經預見到了。他還有什麽疑慮的呢?老臣子的話堅定了趙武靈王的決心。

推行政策
可是,趙武靈王的決心雖然堅定,他還是未得到大衆的支持。爲了達成這點,他得按部就班的做。

首先,他要説服他的親族,尤其是他的叔叔。當他的叔叔勸他不要背離中原沿用了數百年的習俗時,他對叔叔說:“禮儀是爲了方便做事而制定的,當客觀形勢變化了,國家禮儀也要隨著變化。如今叔叔說的是習俗,而我所說的是駕馭習俗。唯有胡服騎射,才能扭轉趙國的命運,完成先人的遺願。”這番話説服了他的叔叔,更感動了我。即使是今天,又有多少人明白因時制宜,習慣需要隨著客觀形勢改變的道理?更何況趙武靈王是二千多年前的人。

説服了親族後,趙武靈王便開始説服臣子的工作。當臣子們提出過去的制度比較妥當時,他說:“每一個朝代都各有風俗,每一個帝王都有自己的一套習慣。一般的習俗只能限制一般的百姓,有才能的人卻與改革同步。”這番話説服了他的臣子,趙國便開始了胡服騎射的計劃。

這一年,是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三十三歲。由他十四歲繼位,到三十三歲推行胡服騎射,他足足等待了十九年。

接下來在史記上的,便是一連串趙國克敵制勝,攻佔四方的記錄。可是我對這些勝利卻沒有什麽感覺,因爲這是胡服騎射後的必然結果。我欣賞趙武靈王的,是他有超越二千年的眼光,有推行這些政策的勇氣,和推行成功的手段。綜觀中國歷史,可真沒有多少人能把這三點全都做到。

可是,趙武靈王的故事就此完結了嗎?還沒有。他一生勇武的故事,到這裡還未到一半;他最後悲劇的結局,在此時還只能略見端倪。



--待續--








萬葉千聲

我一向以爲歐陽修只會寫古文,誰不知最近在合唱團中遇見他寫的詞:

《玉樓春·萬葉千聲》 歐陽修
別後不知君遠近,觸目淒涼多少悶;
漸行漸遠漸無書,水闊魚沉何處問。
夜深風竹敲秋韻,萬葉千聲皆是恨!
故欹單枕夢中尋,夢又不成燈又燼。

他走了,我連他到了哪裏也不知道。
拿著他寄來的信,我呆呆的望著窗外景色;原本幽幽的竹林,如今卻變得無比淒涼,又無比鬱悶。
漸漸地,他的書信越來越少,字句也越來越短;屋旁的小溪只會汨汨的流,我心中的疑惑又能到哪裏去問?
夜已深。晚風吹著竹林,敲出秋韻。可這是什麽聲音?我只聽到萬葉千聲皆是恨!
風雖猛,卻吹不乾我的淚痕。既然如此,唯有在夢中找他吧;只是午夜夢迴,眼前只剩一盞殘燈……





2013年6月14日星期五

讀史記-- 趙武靈王(一)

前言
我是一個很喜歡聽故事的人。正因如此,我很喜歡歷史,因爲歷史就是最好的故事。爲什麽呢?因爲一個故事無論作得多麽好,它只是一個人的智慧結晶;但歷史,是由無數智者勇將的智慧交織而成的。

在衆多故事中,我最喜歡聽一個人說故事,這個人叫司馬遷。司馬遷寫的史記,文筆優美,卻又氣勢萬鈞,常常令我讀得喘不過氣來。不是說笑,這裡就跟大家說一個令我驚嘆萬分的故事;故事的主角,叫趙武靈王。

趙武靈王是戰國時代趙國的王,他在中學的歷史書中也會出現,因爲他以胡服騎射聞名於世。可是,他的事跡卻絕不止提倡胡服騎射那麽簡單。

背景
趙國是戰國七雄中,相對弱小的國家。相對於秦、楚、齊等傳統大國,她只有幾十年歷史,面積也比人家細很多。不但如此,如果你看看以下地圖,你會發現趙國不但被秦國、燕國等包圍,北方也有樓煩、林胡等外族,國土中間還有一個中山國。所以我們可以說,趙國歷史短暫,失了天時;強敵包圍,失了地利;趙武靈王,就是在這個風雨飄搖的時代誕生。



趙國的弱小,還可見諸於鄰國對她的態度上。趙武靈王的父親死時,他只有十四歲;史記中記載,當其時戰國其餘六個國家的國王各領精兵一萬人參加喪禮。帶精兵一萬人來幹什麽?很明顯這些國王不是來弔喪,卻是來“踩場”的。大家可以想像當時的畫面:一個十四歲的少年望著這些心懷不軌的世叔伯,望望他們身後那些殺氣騰騰的軍隊,再望著他那蒼白的死去的父親……

少年
一個年未弱冠的少年,帶領著一個弱少的國家,趙武靈王能幹什麽呢?他只能忍,白白看著鄰國試圖瓜分他的國土。在他即位第九年,趙軍被秦軍打敗,殺死了八萬人;同年,齊軍在趙國東面打敗了趙軍。第十年,秦軍攻佔了趙國兩座城池,十三年又再攻佔一座,俘虜了駐守的將軍。

雖然面臨如此弱勢,但趙武靈王也沒有閒著。在他執政後,他問候了大臣,每月給老臣子們送禮物。他建造了高臺,試圖窺探齊國、中山國的環境。不但如此,其間還有一件事很突出-- 在他即位第八年,各國國君陸續稱王,趙武靈王(當時不是王)卻不肯,說:“沒有稱王的實力,要個虛名有什麽用?”這可是一個難能可貴的品德:試問世上有多少青年,能夠不因爲一個虛名而沾沾自喜,反而有清醒的頭腦,知道自己還有進步的空間?

不過,我想趙武靈王也會疑惑,難道弱小就是趙國的命運?難道天時地利永遠都不眷顧趙國,難道他從父親繼承下來的國土就這樣被慢慢蠶食?他能從哪裏尋找突破?

2013年6月3日星期一

真理越辯越明?

小時候,我很相信“真理越辯越明”這句話。幼小的我,天真的以爲即使兩人意見分歧,只要通過詳細的討論,最後定能達到共識。

但人越大,越發現這句話的錯處。這句話錯在哪呢?就是它把世間上不同種類的真理混爲一談,令人以爲只要是真理,就能透過討論得到答案。但我們知道這是不可能的。

爲什麽不可能?因爲即使是所謂“真理”,也可分成兩種:一種是客觀,可重覆,可推翻的真理,我稱之爲“科學”的真理;相對的,另一種真理既主觀,亦不能被驗證或推翻,我稱之爲“哲學”的真理。

科學的真理,的確是可以“越辯越明”的。例如,如果有人不相信地心吸力的存在,我們只要把伽利略的實驗重覆幾次(或單純的把東西丟在地上),他也不由得不相信。同樣的,如果人們對一項科學成果談不攏,他們只需要把實驗重覆又重覆,最後定可得到答案。

可惜的是,哲學的真理卻沒有那麽簡單。什麽是真?什麽是美?什麽是最好的政治制度?我們死後究竟會墮入輪回,進入永生,還是陷入虛無?人類討論了這些問題數千年,始終沒有一個絕對的答案。爲什麽呢?因爲要討論哲學的問題,我們不多不少都會有一些基本的立場,而且這些立場未必人人相同。例如,如果一個基督徒和一個無神論的同性戀者討論同性戀的對與錯,他們絕不會得到一個共同的結論。爲什麽?因爲基督徒相信聖經裏神覺得同性戀是錯的,但無神論者卻根本不相信。這樣一來,他們根本就不是在同一個基礎上討論,又怎能得到共識?到最後,他們充其量只能各自表述,了解雙方立場,卻未必會同意對方。這種情況之下,“真理”又怎會越辯越明?

到頭來,爲什麽“科學”和“哲學”的真理有那麽大的分別呢?我覺得,這是因爲它們涉及了不同層次。科學的真理,常常停留在“觸覺”(sansation)的層面上;在這層面上,除非有殘疾,否則人人看到的東西都是一樣的,圓就是圓,方就是方。由於大家看到的東西一樣,所以得到的結論也不會有異;這一次看不清楚不要緊,把實驗多做幾次,最終一定會看明白。

可是,“哲學”的真理不但涉及觸覺,更涉及“感知”(perception)層面。人的感知是很奇怪的,它會受到回憶、立場、喜惡所影響,甚至扭曲。正因爲這樣,對同一個命題,每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以致不能得到共識。以六四事件為例吧,它雖然是一件實實在在發生過的事件,但每個人對它都有不同的詮釋。有一些老左派,可能到現在仍認爲這是一場有“外國勢力干預”的政治風波;有一些政客藝人,可能由於身份不同了,對六四事件的記憶也非一般的快速流失;早前看報紙,有一個專欄作家更在提醒大家不要忘記當時北京當局好好照顧學生的恩惠。

雖然,對於這件事(或任何歷史事件),我們不可能得到絕對的真相;但現代科技的進步,令我們可以不單靠回憶,更能透過相片,錄像來盡量重組事件的全貌,例如看看以下的影片: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v=110785473915&set=vb.59183241698&type=2&theater

看完后,我們可以想想,假設影片報道之事屬實,是什麽事情令坦克車一架又一架的駛進街道?是否有大規模武力騷亂?是否有軍事政變?如果沒有,那政府這樣做是否合理?

有人可能會問,既然我們不能得知事件的最終真相,或者就誰對誰錯達成共識,爲何我們還要苦苦追尋,年年哀悼?這是因爲,即使討論追尋,未必會令人人都有滿意的答案,但對我們自己而言卻有莫大的裨益-- 通過申明自己的觀點,找尋事實的真相,我們更能知道自己的思想和立場,以致將來如果不幸的事件再次來臨,或者被迫要做出道德抉擇,我們能更忠於自己,站得更穩,走得更遠。